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自然区划和掌握了全国土壤普查资料,今后应抓紧完成全国性与地区性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分区及评价,研究主要作物、果树、经济林、用材林及牲畜等的生态分布规律,为制订综合性的农业远景区划提供关于自然条件的调查材料。
2.扩大农用地的调查研究。
应该着重研究自然条件较好的近四亿亩宜农荒地。首先应对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良好的东北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黑龙江中游及嫩江上游等宜于近期开发的地区进行研究。对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等牧区的宜农荒地,也应该进行农牧用地究竟应该如何来划分和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开垦方式的研究。在近四亿亩宜农荒地中,约有一半需要进行水利改良,应对其改良条件加以研究。
我国还有盐碱荒地约三亿亩,沼泽地约一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对这些土地需要研究其利用条件与途径。此外,对海滨、湖滨和河滩也应该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当围垦、合理利用的方案。
3.草场资源的调查研究。
全国草原面积约四、五十亿亩,除内蒙古草原外,大部分草原分布在丘陵和山区。这是我国发展牧畜业的重要基地。应该对草场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定点观测。对各主要牧区草场资源的分布、类型、牧草质量、载畜量以及冬、夏季牧场的关系等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全国及重点地区草场资源图。应该研究各主要地区草场合理利用的条件,调查缺水草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条件。
4.热带与亚热带地区山地和丘陵的调查研究。
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总面积约五十七万平方公里,还有更加广阔的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生长迅速,是开发利用山地和丘陵的重点。今后的任务是: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划分这些地区山地、丘陵类型,并研究其综合利用途径。
5.干旱地区和沙漠的利用改造。
我国西北和华北干旱地区的热量条件虽然还好,但不仅水分条件太差,而且风沙大,并且有总面积约十六亿亩的沙漠戈壁,盐碱土的分布也很普遍,因而大部分土地未能充分利用。今后应着重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平衡问题;沙漠的特性、利用途径与改造措施;同时应对条件较好的沙漠地区,结合综合治理沙漠的研究,研究如何适当扩大部分耕地的问题。
6.青藏高原地区的综合调查研究。
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十分独特,约占国土的五分之一。对于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情况,至今还没有掌握。许多科学问题有待研究。需要对这个地区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做必要的准备。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调查勘探与合理开发
必须根据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寻找更多的矿物原料基地,并注意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资源。重点是需要迫切、已经探明的储量不多和稀缺的矿产资源。应该在交通运输方便、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工作,扩大现有矿物原料基地的储量;同时也应该更加注意研究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远景开发价值的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为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准备勘探后备基地。
1.加强基本地质研究,扩大矿产储量。
研究全国地质特点与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编制全国及分区的全套地质图和主要矿种预测图;并选择成矿有利的重点地区,深入进行区域地质特征、重要矿产成矿条件与找矿远景的综合研究。
今后十年,尤其是前五年,必须特别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尤其是探明那些很有希望的离工业基地和交通干线不远的油田以及沿海的与海上油田。非金属矿的勘探工作,过去重视不够。对于发展尖端技术所必需的压电石英、金刚石、光学萤石和发展化学肥料工业所必需的钾盐矿以及北方的磷矿,必须积极探寻,加强与这些矿种有关的地质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工业急需的铬矿、镍矿、铂族元素等短缺的矿产资源,也必须进行重点的地质研究,加强勘探工作。此外,对西南的天然气资源,与近年保有储量减少太多的钨矿、汞矿和难以满足工业需要的富铁矿、高品位硫铁矿以及南方的煤矿,还应进行增加后备基地与扩大储量的研究。
2.进行战略后方矿物原料、燃料基地的调查研究。
为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准备条件,应及早寻找和扩大战略后方后备矿物原料和燃料基地。如围绕西南水能资源集中地区,扩大可能发展大耗电工业的各种矿产资源;围绕祁连山、河西走廊成矿有利地区,扩大金属、炼焦煤等资源;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稀有矿种的探索性调查等等。
3.复杂共生矿的综合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
我国许多矿种,特别是铁矿、有色金属矿和盐类矿,呈复杂共生状态的矿床很多,而且不少是我国独具的类型。今后应大力研究它们的矿石物质组成和各种有用组分的分布规律,综合研究这些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如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应着重研究共生的稀土、稀有等元素的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发利用对象的主次;又如西昌攀枝花铁矿,应着重研究钒、钛分离问题,并确切评价其工业价值与开发条件;对西部内陆盐湖矿床,应着重搞清硼、锂与钾镁盐湖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行采矿加工试验。
4.研究重要矿种的合理开发、保护与综合利用。
我国目前许多矿产开采和加工中,有的采出率低(如石油等),有的中、低品位矿弃置未用,使大量资源损失地下。应积极研究提高各种矿产采出率的途径和中、低品位矿石的利用方法,研究防止矿床破坏的技术措施。对于我国特有的和特别薄弱与稀有的矿种,尤应重点进行这种研究。
5.提高地质勘探技术。
上一篇:二十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
下一篇:2016年6月四六级成绩网上查询
本文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4)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yingyulei/yingyusiliuji/8066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