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农业机器的运用和机械化农业企业的合理配备与技术管理问题。正确配备机械化生产所需的机具设备,管好、用好机器,提高机器使用效率,延长机器寿命,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机器制造的必要根据。为此要研究动力机与作业机组的总体动力学和合理运用问题;研究内燃机、拖拉机和其他重要农业机器技术状态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制定技术维护制度;研究机械化农业(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站、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人民公社等)机具设备的配备原则和方法;研究各项机械作业定额和作业计划的制订方法,以及机群运用指标、机群调度等问题。
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能够根据我国条件,解决我国所特有的精耕细作农业的机械化科学技术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作物特性,研究探讨各项主要作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农业机械设计理论;研究国外农业机械化的新理论、新技术,并根据我国条件加以发展。
农业电气化问题。必须研究农村电源的合理布局、农村电网的电压等级和供电方式、农业用电负荷特性及提高线路和设备利用率的途径等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提高供电技术,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减少事故和改善电压质量。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的方针,是目前农业供电的主要方向。必须编制小型水、火电站的典型设计,合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电,开发当地的特殊能源(如潮汐能、风能等)。
目前农村电气化主要应研究排灌方面的问题,并应适当地研究电力耕作的技术问题,脱谷场、畜牧场、养禽场等农牧业生产工艺过程的综合电气化和自动化问题,以及农产品贮藏、种子处理、育苗等问题。
2.水利化。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雨量的分布在地区上和季节上都相差很大,无论在湿润的南方或半湿润、半干旱的北方,都受着干旱的威胁;在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雨量不均匀的条件下,许多河流的洪枯水量悬殊,加之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南方或北方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防治洪水灾害。防洪必须充分利用水库、堤防、湖泊洼地等各种措施,综合治理,不可偏废。长江干支流在控制性大水库兴建以前,要积极研究利用堤防与湖泊洼地的防洪方案,研究荆江段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研究干支流水库陆续兴建后,逐步提高防洪标准的方案。对于其他大江大河,如松花江、珠江等,也应进行相似的研究。对于许多中小河流的防洪,应因地制宜地研究各种有效的防洪措施。
泥沙问题是我国许多河流治理工作中的难题。为了解决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淤积问题,应当研究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与运行方式,黄河下游的冲淤规律、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及其他控制洪水措施的问题。我许多河流有含沙量大、河床变化剧烈的特点。因此,这项研究就成为我国水利科学技术上突出的重点。
为了保证防洪工程的安全与经济合理,对于洪水计算及洪水预报须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延长其预报期。为了提高山区生产和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应研究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生物与工程综合措施,并积极推广。
减除涝灾。我国的低洼易涝面积共有三亿八千万亩。黄淮海平原、东北大部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长江中游等许多商品粮食产区,都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
除涝工作应经过统一规划,本上下游兼顾的精神,充分利用自然的低洼地带滞蓄。排涝措施应以自流排泄为主,不能自流的则采用机电排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应继续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内涝成因与发生规律。除涝工程量很大,应研究经济有效的措施。
灌溉。当前灌溉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完成已成水库及渠道的配套工程,及早发挥灌溉效益。研究水库的调度方案、灌溉制度及灌溉技术。
在开发农田灌溉或牧区灌溉时,对于地面水及地下水均应统筹使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积极调查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水与深层水),摸清储量、深度及水质。对于引黄灌溉及引汉济黄等工程,应结合黄淮海地区旱、涝、碱、淤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
渠道渗漏是浪费水量及抬高地下水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应积极研究渠道防渗措施。
在田间栽培方面,应研究合理用水问题,研究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作物的合理灌水时期,灌水量、灌水技术,研究田间渠系布置等。
防治土壤盐碱化。在我国耕地中,程度轻重不同的新老盐碱地约有一亿亩,此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及滨海地区还约有二亿六千万亩盐碱荒地。根据改良盐碱地与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防治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的综合治理。
黄淮平原旱、涝、碱灾害严重,应研究提出整体改造规划,采用根本性的合理措施,修建永久性的灌溉工程。必须研究土壤中的水盐特征和水盐运动规律,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平衡,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上升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有效的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提出合理的布置灌溉与排水工程,结合轮作、耕作与林网设施的综合措施等。
3.化学化。
利用化学和化学工业的最新成就为农业的综合发展服务,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的农业化学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有几十种化肥,几百种农药,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
必须积极开展化肥肥效的试验和经济施肥方法的研究。化肥肥效田间试验工作是推广化肥的先行,对发展化肥新品种更为重要。应在重点地区对主要化肥新品种的肥效进行试验,如在南方稻田施用尿素,北方施用硝铵等,找出对各种土壤、作物的增产幅度、经济效益和施肥方法等。在化肥施用经验不足地区,应研究提出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农作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适用化肥的品种、施用量、施肥时间和方法等。
上一篇:二十七、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上)
下一篇:2016年6月四六级成绩网上查询
本文标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11)
本文地址:http://www.eks8.com/yingyulei/yingyusiliuji/80668.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